爱德加·凯西 官方网站

作者:Mark Thurston博士

翻译:云思腾 Helen














第一章:心智的层次---梦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揭开梦境的迷雾,我们有必要先从探索心智本身的特性开始。也许我们更愿意使用直接的一个开始---如介绍一些特别的符号的意义等等。但一种解梦的真正领会和实践需要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对心智层次和他们如何交织运作而形成梦境(机制)的理解。换句话说,要对一个梦做出精确的解释,我们必须有对梦的产生有一些基本的概念。这一原则适用于解决所有神秘现象。例如,如果我们要解开一个复杂的绳结,那些展示给我们绳结是如何系起的图画会很有帮助的。那么毫无疑问,一连串的描述这个结是如何系起的图解将很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心智不止一个层次或一个方面。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想忆起一个记忆想回忆起一个记忆---如某人的名字 ,他很“熟悉”此人,但那一刻就是想不起来叫什么。无容置疑,信息存在于心智的某处,但我们的显意识暂时无法捕捉到它。那个隐藏的易忘的记忆是我们非意识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理解梦是如何形成的第一个基本原则:一个非常真实的意识层面存在与我们显意识之外。这个今天看上去是个非常基础的假设,只是在最近的一百年中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心智是建设者
 
 在我们仔细考查存在于我们称其为非意识这个巨大领域的心智层次前,有必要考虑参照凯西解读的关于心智的创造性的这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将心智的活动联系到我们存在的其它两个主要层面---物质的和灵性的。其基本公式被解读叙述成一个公式是这么表述的:“灵性精神是生命源;心智是建设者;物质是结果”。
 
这三位一体式公式的第一部分是凯西概念中关于宇宙中太一基本能量或力量的一种叙述,这种能量就是灵性生命之力。
第二部分讲述了无论灵性力量什么时候进行表达自己,都以一种形式或格局,心智则提供了这种表达格局的基本动力。换句话说,我们内部的心智具有创造性、建设性的功能。
公式的最后一部分我们经历的物理或物质层面仅是我们在心智中创造或建设起来的结果:一个投影。
 
 当然,不是我们所有的思绪都会有物理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体现的思绪就没有现实感。而恰恰是我们拥有的每一缕思绪,因使用灵性生命之力而有所结果。思绪就是存在(或是思想体) ,无论它们是否在物质层面上成为现实。后面我们将会提到思想之创造发生在另一个现实层面(或者说在另一个能量波动层面)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经常在梦中以符号、图像等形式和它们相遇。真实到我们在梦中和他们相遇。
 
心智的比喻模型
 
 上述的三段公式仅大概地心智的基本创造的天性。但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的思想僵滞得没有一点创造性,仅有的是本能的习惯性的反应。这个经历表现出了心智的两个特征---它既含有创造性能力,又变成一个储藏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的习惯性的格局。用几个比喻来帮助理解这些特色。
 
 电影放影机:这个比喻被用在解读的一个提问中(900-156) ,并得到睡着的凯西的认可。解读用放影机作为比喻,现代的图片投影好像更合适些。在下面的图示中,光源被喻为灵性生命之力;投影图片正如人们经年累世所积累起来的思想和感觉之格局;而投影出来的图像则像这个世界的物理结果和行为。图中还有一系列的不同的投影图片---代表着我们心智的格局:从愤恨、自私到爱和救治,一应俱全。这些思想体格局储藏在我们非意识思想里,有时会在梦中遇到它们。至於那些投射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格局,可以是我们的选择或仅仅是一种习惯。


磁带录音机:储藏了的思维和感觉格局的概念可以用磁带录音机来做比喻。这个比喻模型尤其重要的是指出了这一模式不会因为反复播放而被抹去。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只要回放记录的信息或歌曲即可。同样的,一个痛苦的、业债式的记忆无法仅考回忆一遍就可治愈。这里需要的是覆盖、替代或重录。在我们的梦境中,我们经常遭遇非意识思想中的记忆格局,需要这样替代性治愈的过程。
 

自弹钢琴:这个装置是心智的一个极好的比喻,因为它点出了心智的双重特性。正如自弹钢琴可以不费多少力气地被设置成反复自动演奏模式,我们也非常容易地陷入同样的心智活动的习惯性格局(也就是在面对同样的境遇时,那种几乎相同的说话、思考、感觉模式) 。但是,可非常可能将自动弹奏功能关闭,自己坐下来演奏全新的音调和曲目。同样方式,我们永远有这样的选择:在心智中建立和创造新的思维格局,而不是被旧习惯所困。在我们的许多的梦里这样的机遇被展示过。

 

非意识的诸层次

 

与宏大的非意识相比,显意识思想就象露出水面的冰山。如果我们将冰山翻转,就可以得到一个比喻模型。这个模型是朴冶博士(Dr. Herbert Puryear)基於一个凯西的梦境建立起来的(解读294-131)。 (见“人的心智和冥想(Meditation and Mind of Man)” ,由Herbert Puryear博士和Mark Thurston博士合著。)

 

但是,若要正确理解梦的形成,上面的模式要作以下几点的修正:

 

(1) 用以描述不同层次的非意识思想;

(2) 描述多人的思想(因为我们会讲到与心灵感应有关的梦)。

 

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容格(Carl G. Jung) 指出了双层的非意识模型,即个体非意识思想(一个个体记忆数据库) 和在它之上的集体非意识(为所有人类提供的心智格局数据库所有人类都与生俱来的心智格局数据库) 。凯西解读很接近容格的理论,描述了一个潜意识思想,这包括了容格描述的个体非意识,加上在那之上的多种层次的“宇宙意识”。这里,“宇宙的”不是指无所不在,而是指出“可以为所有人接触到” 。许多表达形式都已经用来标注过心智的这些层次,如星际(Astral)层面,以太(Etheric)层面。

 

 在潜意识之上是超意识思想,就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圣灵思想(Divine Mind)。当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个层面,我们就会体验与神的合一(Oneness) ,与所有生命的合一,和我们灵魂的永恒性。尽管我们在梦中直接体验超意识的机会较少,但凯西解读却指出我们将会发现这种最高心智影响力频繁地在梦中出现。

 

 需要一提的是,这样使用的“在XX之上”去描述意识层次,不是指某层次的具体位置,而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潜意识的习惯性格局制造了与超意识联络的障碍。只有对潜意识的改造,才能使我们有机会持续地保持与超意识连接。我们会发现对梦境的研究和冥想是两个最有效的解决潜意识格局的手段。

 

这样我们重新规划刚刚讲述过的概念。如下图:

 










生产梦的动力类型

 

 不同层面的心智通过各种动力作用于我们在物质世界的生活里,这些动力被凯西称为“格局化动力(Patterning Forces)”。就是说,我们创造性的思想形态,是非常真实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力是如此的真实和直接,一个解读甚至这么说“在潜意识中的思维的真实度,犹如在物质世界的动作一样”(解读900-65)。“格局化”是个特别的描述词,因为我们的记忆模式化我们的物理体验。而“动力”一词意味着思想形态不仅仅是能量体,而且是有方向的能量形态。这样,格局化动力不仅是可以影响我们,而且可以在意识成长中引导我们。我们更倾向于某些方向,这等待梦境中的理想一章再叙述。

 

 总的来说,思想的层面---显意识,潜意识,超意识---通过格局化动力直接影响我们的物质生活。凯西解读对梦是如何发生的定义就是建立在这些动力基础上的。在相关的解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如下的名称:

 

(1)思想动力与显意识思想相关联。这些是可以被教导而形成的在我们的认知中的重复选择的格局化动力。换句话说,它与我们日常工作中积极使用的显意识思想有关。

(2)潜意识动力是与潜意识思想有关。它们是思维能量创造物,是我们有目的地建立起来个人化产物。总的来说,我们不在醒着的时候意识到它们。它们往往被遗忘或压制了。凯西解读指明了我们是灵魂,有着许多人世经历,所以有些潜意识动力是来自前世的生活经验。

(3)灵性动力则与超意识有关。它们是来自整体意识和超意识思想太一特性的格局化动力。这一格局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我们被赋予,存在于我们每个灵魂的思想中---我们按圆满的形象被创造出(创世纪1:27)。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格局作为潜能储藏在我们内心,而灵性动力就是实现这种潜能的冲动和影响力。它们会出现在我们的梦中,特别是作为直接指导或警告。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