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加·凯西 官方网站


第十八章    家庭的业障纠结

 

 在降临于人的众多忧伤悲痛中,有一种是把一个有缺陷的孩子带到世间来。就物质层面来说,这是一个需要额外照顾与花费的问题;就社会层面来说,它虽未明言,却构成一种哀伤的记号;就精神层面来说,它禁不住叫人质问神待人的方式,它变成为了孩子福祉的焦虑之源。

 

◎有缺陷的孩子

 

对这种孩子的父母,灵魂重生原则可以让他重拾信心与勇气。首先,依此种原则,任何的反常很可能是以业障为起因。在凯西档案中,有几个生育伤害是非业障导致的(关于此点将于二十三章作进一步的探讨),但整体而言,产下畸形儿明白显示某些过去世的罪孽。其次,父母与受害孩子之间几乎总有业障的关联。在那些为罹患蒙古症(Mogolian Idiocy ,即先天性白痴)、耳聋、水脑症及许多其他悲惨病症的孩子所作的报告中,你会一再一再地发现这句话:「这是业障,对父母与孩子都是。」

 

◎羊癫疯的女孩

 

这种类型的业缘,有一个最令人惊讶的案例。一个十二岁犹太裔女孩,自童年早期就患了羊癫疯,这种病害不仅在发作时窘态毕露,而且对人格造成严重的打击。依此报告,这家庭的父亲、母亲与女儿的三人组合,在前世于美国大革命时期,就以完全相同的关系在一起。父母为了财务上的利益,将他们的一切押注在英国而非殖民地这一边,而且儘量收集皇室有价值的消息。这女儿聪明、美丽但也鲁莽。这种综合的天赋对父母的企图极为有利,他们不但没有约束她,反激励她以其天赋本能作有利的政治运用。

 

   虽然报告并没有讲出这出令人极感兴趣的戏其结局如何,但却指出了显现于现世的后果。在我们确切反省、深思熟虑之际,不得不感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原句这 If the mills of the Gods grind slowly, they grind exceedingly small )。这女孩的灵命报告是这样说的:

 ​

   「这魂体的双亲应透过他们自己的灵命报告,来比拟他们的过去世经历,以发现其该学的功课及对她的责任。

   每一个灵魂看到这魂体现在所遭受的苦难,都应认清:每一个灵魂均回应报偿自己,神是不会被愚弄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必是什么。

   过去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放纵,现在却显现在其身体上所受到的自作自受。

   现在要为该魂体进入物质现象界所负责的人,也正是要为过去该魂体不能适当自我克制负责的人。事实上,他们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私利才纵容她。结果,他们在此生也面临几乎同样须克服的经历。」

 

   总之,这女儿为了她自己前世的纵情性欲,而在现世受肉体折磨之业报。她的父母,为了要对她过去任性负大部分的责任而担起了这世要照顾她的义务,这真是再适合不过的事。

 

◎眼盲的女儿

 

第二个有趣的案例,是个在纽约生来就眼盲的女孩。这小女孩——她的照片上看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对光有些感知,但无法区别物体的形状。她的母亲申请了健康报告,但因没有灵命报告,我们无法获知其苦恼的业障原因。然而,从她母亲为自己申请的灵命报告中,乃弄清楚她对这孩子之所以有此种特别职责、义务的原因。

 

   看来她母亲在过去世曾是个教师。报告说:「这魂体趁机利用某种情势,为一个母亲带来混乱。虽然该魂体为自己提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是人看外表,神却看内心。在现世的苦恼中,你与丈夫正在回报你们自己。因为你们曾经把私心欲望置于神的法则之上。」

 

   对这不明的状况,我们只能加以猜测,看来父亲也被牵扯在内。我们所特别知道的是,一个教师为了私利,剥削了一个母亲,并且牺牲了这个母亲内心的安宁。很可能这事牵扯了二条不一样的命运之流。被剥削的女人自己也有些前世的业障要应付,乃以眼盲之形态,以便在现世为自己赎罪,而其现世之所以选择这母亲,乃是为了给她机会以回应她自己个人该尽的业障义务。

 

◎嘲笑、漠视别人的痛苦引来残障孩子

 

第三个有趣的例子是有关蒙古症的。此案虽未提供什么细节,但清楚的是,该案中的母亲在巴勒斯坦那一世嘲笑受苦的人,乃是现世为自己引来一个有缺陷的孩子的业因。

   另一案例是个患有脑积水(Waterhead)的早产儿,这母亲在生下她后几天就去世了,年轻失妻的父亲就把把婴儿放在一位天主教徒的家里。在她四岁时,他为她要了份健康报告。他是这样写的:「她很聪明,了解每一件事,知道大家的名字,讲话也讲得很好。她不能走路,因为她的头太重,她必须小心把持住头。」

   因为没有为这小女孩作灵命报告,所以不知道她罹病的业障性质。虽如此,这父亲却做了灵命报告,于其中他曾询问他与这孩子的前世关系。回他的答案倒是简短而尖锐:「在此生之前的那一世,你本可做到,却没做。你最好在此世做到。」很不幸在这报告中没有足够资料以确定他的懈怠之罪到底是什么。我们对他前世所知的仅是,他是个狄尔本堡(Fort Dearborn)的商人,以及他「在心理与物质上赢了,在灵魂上却输了」。

   此案例强烈暗示一个推论——即:对人痛苦的漠视,会将天命带到你的家门口。人或不致如此无情地对他人施以残酷行为,但是像但丁(Alighieri Dante ,西元一二六五~一三二一,义大利诗人)把某些 灵魂置于地狱边境,他们固然不会积极做坏事,却也不会积极做好事。在面对痛苦下,这种态度或许还不足够造成他自己来日的身体残缺之罪。但是,他必须设法变得敏感些,他必须想办法学到对受苦之人给予关怀。那除了他应成为受苦孩子的父母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看到自己的子女不能自立、无能而感痛,他才有机会了解其他受苦孩子的父母的痛苦,他才得以认识人的痛苦的意义。

   如果在二次连续学习积极慈爱的机会后,他仍然漠不关心,则他的疏忽之罪就可能大到会在他的下辈子里自己亲身遭到痛苦——可能生下来就罹患病痛。像这样的后果虽没有在报告中明讲,但在这案例及许多他案中有强烈的暗示。

 

◎相互怨妒的姊妹

 

以上引述的各案,显示业罪如何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同一家庭的孩子与孩子间也存在著业罪之缘。凯西档案中,就有个奇怪的姊妹敌意案例能说明此点。

 

   本案中的二个女孩,从其童年早期,就相互嫉妒、猜疑与憎恨,二人不断争吵,且常为小事引起。这家庭有五个孩子,在其他兄弟姐妹中却没有敌意存在。从佛洛伊德的观点,这两个姊妹的敌意或许会以婴儿想占有父亲而致相嫉来解说。依照凯西的超视,二者之一确实有异性引起的强烈嫉妒,但是这不是由现世的父亲所引起,而是姊妹的过去世丈夫所引起。

 

   为了将此一复姓关系的人物弄清楚,我们最好依现世的关系给他们三个人取个名字:妹妹叫露露,姊姊叫爱丽丝,露露的丈夫叫汤姆。当露露在她的灵命报告中请求说明前世她丈夫与姊姊的关系(在那时,她与二人都有麻烦),报告告诉她下面的故事:

 

   在殖民晚期的弗吉尼亚州(Viginia),他们三人彼此都熟识。汤姆当时是爱丽丝的丈夫,露露在当地有点像个妈妈天使,曾在汤姆的太太为了某些未知的原因而离开他时,照顾他直到恢复健康。露露的动机原先纯粹是出于对姊妹的善心,但她的善心建立起她与汤姆间的相互了解,在爱丽丝发现后极度地怨忿。这莫明的怨忿与嫉妒很快就演变成憎恨,这些侵蚀的情绪伤及这受苦女人的心灵深处,经过了几世纪都还存在著。

 

    理性地说,爱丽丝此生没有必要去憎恨或欺负她的妹妹,但是在她潜意识的深处是恨意。而于露露,所有防卫与复仇的机制也被潜意识所警醒。不知不觉地,她们开始扮演过去的情绪闹剧,不由自主地,她们互相严阵以待,因为过去她们显然很有理由来相争。


◎互有敌意的兄妹

 

第二个手足互有业缘的案例是二个英国出生的孩子。在二次大战时,他们由一位美国女子照顾,她那时正督导她自己在某新英格兰州宣导改革的学校。在领养时,男孩是十岁,女孩五岁。他们的这位监护人熟悉儿童心理,对儿童教育不仅有丰富的学识,且有一生的实际经验。她担心在这兄妹间的明显敌意。显然,这哥哥是主要的侵犯者。她在信中这样写:“他非常聪明,但却如此令人怜悯。”她为兄妹两人申请了灵命报告。

 

   报告中透露,原来这两个孩子,前世于苏格兰猛烈世仇的斗争中分属对抗的二派。现在仇恨再度持续,像意识之河的潜流,甚至在数百年后,这怨恨仍强到引起敌意于一个十岁的男孩与一个五岁的女孩之间。

 

◎同属大家庭共负一轭

 

这两个案例,足能说明其涉及的原则,亦能提示一个困难的可能根源给那些:被自己与手足间难以解释之敌意所折磨的人,以及被其病人有此问题而困扰的精神分析医师。当然,任何家庭都会以一时的恼怒,兴起自认有理的敌意。性情的运作常是:平日漫不经心或不经意造成的不悦、讨厌埋下了对立的因数,一旦在紧密家庭生活中遇到厉害的考验、关头,就变成了无法忍受,甚至脾气爆发的状况。

 

   批评灵魂转生观点的人,一方面会指出此一事实,另一方面则指出逻辑之推理太过简化(称此为简约原则。凯西说过: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最佳的解释),他们说:当事情本身就能解释得很好时,没有必要以灵魂转生解释家庭中的怨恨。对于此一批评,大部分主张灵魂转生的人,若不是对一般所定义的简约原则失去了信心,也会充分同意的。无疑地,它有助于人去审慎地深思宇宙中的种种,但是,且不管灵魂转生的理论见解,科学的新发现使人扩展了视野,如探照灯般对「最简单的解释必是正确」的这一假设明察秋毫,且指出这或许只显示出人的头脑简单,而非意指宇宙种种的运作是简单的。现在想像得简单,在新事实的光照下,可能只是零碎不全的。

 

   如果整个灵魂重生原则的一般道理能被接受,则有争议的细节就自然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既可以现行被承认的理由加以解释,自然也可以若干世纪前种下的起因来加以解释。

 

   当然我们要记住,揭露敌意的过去世起因,并不因此就一下子解决了问题。如果受同一怨恨挟制的人们,不愿再同负一轭,他们就必须于一再的来生中,蓄意地、细心地、有耐性地努力,以爱代替恨,以仁慈代替敌意。

 

   此一告诫,不仅适用于同一家庭中成员间所产生的敌意,也适用于任何地方与我们发生缘生关系而导致的敌意。总之,在家庭中不断互换角色的经历,应能显示:我们不单是某一家庭的成员,我们更是整个人类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当常常体认此一真理实相,去学去活人生。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