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加·凯西 官方网站

成为上帝的友伴



当19世纪哲学家尼采写下“上帝已死”,他的前提是:这个世界不再相信有一个掌握终极智慧和启蒙的高级权威了。不过,在我们这个21世纪,上帝依然没有死去,越来越多的关于将上帝带入生命的书籍和活动,以各类新方式涌现出来。


从量子物理学里对人类意识的最新发现呈现出的新观点,清晰地表明上帝与意识之间的亲密联结。这种新观点标志着人们对上帝的理解,已经从天堂进入我们的心灵。上帝已经不再是一位遥不可及的天父,而是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核心创造性元素,希望被认知和表达出来。


尽管凯西资料中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圣经里的语言,但他表述的上帝,却是关于我们是创造者肖像(创世纪)的深刻洞见。他给出一个独特的推理法:让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探索这个实相。他认为这也是上帝创造我们的原因之一。这个目的是我们体验真相的关键。凯西解读说:上帝创造我们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他的友伴!


有人问凯西,上帝是一位慈爱的长辈形象,还是无个性化的一种动力。凯西回答说,两者都对。同时凯西也推出一个结论:与其说上帝与人类分离,从根本上来说更是上帝渴望将灵性的觉知带到物质界,通过我们带进三维空间。


隐含在凯西资料中更为激进的神学观点是:创世者需要我们去继续创造的演进!“成为缔造者的友伴”听起来并不那么激进,因为我们脑海里马上升起的这样的问题:既然上帝是完满的、无所不在的、全能的,他为啥还需要友伴?我们这样的凡人能够给 神带来什么?友伴能够对上帝有什么贡献?


在写作凯西第一本传记《生命之河》的“哲学”这一章时,作者Thomas Sugrue专门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要求了一个特别的催眠解读报告。哲学问题涉及到上帝的本质和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凯西的回答说,上帝或许最佳可以被描述为太一(Oneness)和爱(Love);而灵魂被创造出是源于上帝对友伴的渴望。就是说上帝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与被造物相关的。这样的联结和爱只能够在于他人的关系中才可被体悟到。


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伙伴关系。例如你去旅行,同行的旅友可以额外增加什么样的体验?我们会得出因为有了友伴而多了“共享”旅游体验。当我们的友伴与自己的体验共振,我们的主观印象有了一个客观的印证。我们的体验被映射出来有了一个重要的效应:这让一切变得真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和神秘学中,一面镜子有着特别的威力,让我们对自己的体验有所增益。


你是否有观察过一个动物在镜子前面的兴奋?因为你或许注意到动物会认识到镜像的自己。当我们自己照镜子时,我们有了对自己的一个外在客观的体验和认知。对意识的研究表明,我们也像那些动物一样不知不觉地站在镜子面前。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活着虚拟现实中,活着玛雅(Maya)幻象里,活在梦境里。我们以为的现实,实际上仅仅是意识界的一个关于我们的本质的镜像。而客观的实相和我们头脑里主观的现实的区别,暗含着我们与造物主的关系。


凯西推荐我们去做比较宗教研习。有一队美国学员去了日本,访问了神道教的寺院。这是日本本土的灵性圣地。一般在基督教的教堂的显著位置挂设的是十字架,而在这个神殿里的突出显著地方,挂设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住持解释道这面镜子是一件神圣之物,只有开悟之人才容许直视,因此,这面镜子稍微侧向一面的。十字架是基督教的圣物,象征神与人的联结;而对于神道教,这面镜子表达同样的意义。


还有一组凯西学员去了墨西哥,访问了玛雅的圣地,学习玛雅文化中创世的传说。玛雅人相信他们的存在是由于正确地祈祷的结果。为什么祈祷有用呢?玛雅的长老解释说,因为他们相信上帝存在于他的人民的祈祷之中!换句话说,他们的直觉告诉他们收到需要人们提供一面镜子(对于玛雅人就是祈祷),使得上帝在经验自己存在的实相!这正是作为友伴所能够提供的:一种让缔造者经历自己的方式。而其在这里表现的形式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上帝的临在。成为上帝的友伴意味着我们起心动念,并且我们一直觉知到与上帝同在!有时这样表达形式简单地如餐前感恩。


让我们领悟到成为缔造者的友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思维变革,应该就是如何从我们对物质界的认同转换为对灵性实相的认同。从凯西解读的观点认为,我们并不是有个灵魂的物理身体,而是在物质界游历的灵性存在体。我们一直也永远是灵性的存在!问题不在于变成什么其他的存在,而是要活出我们本质里真实的特质。一则广为流传的印度传说清晰地阐明了我们的神性本质: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的人都是诸神,但他们都深陷罪性、滥用神性,于是众神之神大梵天决定将他们的神性分开,藏在地球上的人找不到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不会滥用了。

“埋藏在最深的地下,”有提议说;

“不行,”梵天说,“他们会一直挖地找到的。”

“那就藏在最深的海底。”

“也不行,他们会下水找到的。”

“要么藏在最高的山上。”

梵天说:“还不行,他们会翻遍每一座山岳,直到找到。”

“那就没有可以藏匿的地方了。”

“我跟你们说,”梵天说道:“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不会去那里找的。”

 

凯西资料确认了这样的事实: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成为上帝之子的真实身份。我们已经非常认同我们的物质体验,以至于忘记我们来经历地球生活的初衷。我们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将天堂带入这里。许多人误以为我们的目的是脱离这里,不再回来。“我希望这是我的最后一世,我只想去天堂好好休息。”

 

不过,凯西资讯提供了不同的领悟视角。凯西解读确认上帝渴望藉由我们每一个灵魂来表达自己。耶稣就是每一个灵魂的生命模式。

 

即使是凯西的爱好者们都会觉得惊讶的是:个人的灵魂成长是与其认知与缔造者的连接的能力,交织在一起的。在凯西灵性成长材料《探索上帝》的第一课“合作”里,有对这种觉知的定义。这一课合作,并不仅仅是与人和谐相处,凯西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是与上帝的合作,从而让圣灵通过自己来做工。这种成为友伴和上帝的共同创造者的实现,是在此时此刻的,而不是在身体死去后,或者灵魂开悟后,自动成为现实。而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克服我们与缔造者分离的观念。

 

凯西解读也指出了从分离状态,到回归友伴状态之路。有一个简单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有些体验:将你的注意力转向呼吸。现在先停一下再往下读,留意你的呼吸,最少坚持十几个。

 

当你可以在做其他事的同时,还可以留一部分注意力在呼吸上了,那么你可以继续阅读。

 

科学研究和无数人的亲身体验表明,当把注意力转向呼吸,你或许会以某种方式做出调整。一旦开始转移注意力,许多人几乎立即开始控制我们的呼吸。但你也许会注意到,在此之前你的呼吸是完全自动自然的。那时你与呼吸是无意识地合一的。而一旦你注意到呼吸,你就会观察到呼吸与你是分开的,并且你会去控制它。

 

就是在这里小我潜入,建立了与自然的呼吸有区别和分离的的状态。你的呼吸在你注意到之前是你本质的自然表达,一旦你注意它,你就会将其变成你的一项工作了。

 

如果放下这种分离感,你会再次体验与呼吸合一的状态,并且有意识地觉知到这种合一:既可以对呼吸有觉察,又让其自然运作。你可以试试这样的肯定句:我觉察到我的呼吸,我顺其自然,让圣灵呼吸我。在这里,你可以练习凯西说的“看自己走过”,同时知晓和信任更伟大的智慧的指引。这是一个放松的接受状态的自我,自我并没有消亡,而是成为存在于身体内的原创生命力活动的见证。

 

凯西确认每一个灵魂内在,都拥有觉知到成为缔造者友伴的种子。正如佛陀所言:众生佛性本自具足。当代关于比较神秘学和梦境符号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无意识思想确实蕴藏有上帝的特质。但它去了哪里?在凯西描述了一个人类堕落的过程时,他清晰地区分了我们的感官思想和灵魂的心智,以及它们时如何影响我们体验到上帝的品质的。我们用感官系统去认识外部世界,我们就会经历与外界分离的自己。这只感觉允许我们去经历上帝的客观的方面,也就是科学家观察和研究的物理世界。

 

那么,我们怎样感知我们的灵魂心智呢?

 

答案是藉由想像力。我们常常这样表述这个程序的:当我们描述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时,我们会说“用心灵看到的”。凯西时这么描述的:“心灵的目的就是了解自己成为自己,并且明白自己是与上帝合一的。”这样,我们就在内在直觉地体验上帝个性的方面。这个个性是什么?就是本我I AM。

 

也许你早已了解来自上帝的这个表述:I am that I AM. 这意味着上帝将自己定义为这样的一个实相:存在的最基本的和普遍性的体验的源头。我们的直觉暗示了,我们与上帝有了个交汇点。对“I AM”的觉知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

 

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体验这种交汇和链接的祝福,应该是在我们与他人交往互动的时刻。意识到自己内在的“I AM”,与他人内在的“I AM”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链接交汇的明证。要觉察到、尊敬和实践这种意识。缔造者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等待被认知和你的友伴意识。东方人常常用Namaste来问候,这含义是“我内在的神性问候你内在的神性“。“I AM”存在于你我之中,我们都渴望幸福。我们有跟他人同样的需求。一旦有了这只觉知,对他人的善良和慈悲,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凯西材料表述了类似的情感。当我们用美好的临在与他人相处、当我们愿意去分享、聆听、肯定他人的临在,我们就踏入天堂的门槛。凯西说,天堂不是什么我们以为自己正义而可以单独进入的地方,而是一种当我们崇拜和服务自己内在的缔造者而与他人分享的体验。如果缔造者渴望我们成为友伴,那么在服务他人是服务缔造者的最佳方式。我们可以有各种服务方式,但呈现友伴关系就是服务我们内在对“I AM”的觉知。如此行,就是确认缔造者就在我们中间,这也是缔造者的最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