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加·凯西 官方网站
第十四章   寂寞的人

以灵魂转生的长期观点来看婚姻,一个无可避免的老问题就出来了:对某些人在某些转生中,为何没有包括婚姻?他们看来也还有吸引力,人格性情也很正常,但从没结婚的机会。我们疑惑,在凯西的报告中,对此是否有业障的原因?
 
   对已婚与未婚状态,法国人有个佳妙的讽刺说法:「婚姻像个围攻的城堡;在外面的人想要进去,在里面的人想要出来。」虽是讽刺,却也有些道理在其中。婚姻虽带给许多人如此多的苦恼,但令人惊讶的是,人们仍认为婚姻是必要的,人们仍不顾它会带来心神不宁的威胁,而只一意指望它的幸福。然而,不管大家都知婚姻确有它的真实困难——未婚者通常有种期待珍贵的东西结果却被欺骗的感觉——一种挫折与失败感。
 
    这种状况,性欲当然是个重要的因素,至少在文明的国家,不婚的挫折就如同对异性的饥渴。在原始社会,就不至如此了。但是在我们现行西方社会,单身状态代表一种挫折,甚至带有一点轻视的意味。(译者注——请注意作者写此话的背景是西元一九四零年代的美国。)这在未婚的女子特别如此。下面几个凯西档案的例子都是女人的,因为对这种事,女人比男人更关切,她们的案情也更明显。
 
◎失去所要,才会珍其所有
 
孤单,这词有些凄凉,有些难以言喻的悲哀。就如「最后一次」或许是情人语言中最悲伤的词,「我很孤单」或许是人对自己所说话语中最哀伤的。失恋后的孤单,或从不知爱的孤单,如不赋予心灵上的意义,则是人类所有状况中,最令人枯燥乏味与沮丧的。
 
    下面所描述的案例,就是一个女人,其人生的最大问题就是孤单感。她是纽约市的一个社交女秘书——一个挪威裔、风姿绰约、外形引人的女人。在她作第一次凯西报告时,她是四十七岁,曾结过二次婚。第一个丈夫在婚后不久就死掉了。她再婚——这次是与一个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结婚,但因婚姻很不愉快,她很快就离婚了。她没有孩子,家人都去世了,没有一个亲人。她作社交秘书虽给她很多机会接触到外人,但都是属表面不足道的接触。她宁愿再婚,但始终没有机会 ,她很孤单。
 
    在报告的申请书上,她所问的,显露她的孤独与困惑:「为什么我总是如此孤单?是否有什么特殊原因使我无法得到婚姻的伴侣?为何我如此无法与人匹配?报告透露出,确实有她寂寞的原因。二世以前,在挪威,她有一次悲惨的失足之恨:自杀,而种下今日心理状况之因。」
 
    那时她是二个小孩的母亲,她丈夫因某些未透露的原因而遭到邻里的羞辱。在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她变得沮丧消沉,终在邻近的峡湾投水自杀。「因此,我们发现这种影响力显现于此生不时的忧郁症,以及时常无法忍受的孤寂。」
 
   此一个案中的业报模式是相当清楚的。在受到了玷辱时,她取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剥夺她的丈夫与孩子们所切需的爱,她对家庭的可贵缘分不知感谢,她对家人不知荣誉与责任,终于为她今生带来困住自己的境遇。让人失其所要的,人才会珍惜其所有的。
 
   这是个发人深思的情境。它不仅说明了天主教会以自杀为重罪,而严予禁止的正确,也陈述一个合于真理的事实:对上天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每一行为、每一漠视、每一忽略、每一轻蔑或滥用,我们最后都要负责任的。
 
◎自杀绝不是出路
 
   下面一个孤寂案例,虽是同一基本模式,但内容却大不相同。这是一英裔的女人,虽在幼稚园作老师,却一直渴望结婚。她是中年双亲的唯一孩子,在她很小时,双亲即去世。她是由二位年长的阿姨,在严肃而保守的方式下养育长大。结果,她与相仿年龄的外人一直有相处、调整的困难。她一生都感到寂寞,与他人隔离,成了显著的内向人。
 
她有过一次的恋爱,但纯属外在的吸引,当心理的不投契愈来愈明显时,这事就结束了。从那以后,她的生活似乎总是失意而空虚。她喜欢她的工作,在职业上也很成功。她很有效率、能干、聪明。然而,每隔一段时期,她就陷入长达数周的情绪低潮,然后逐渐复常。在情绪发作时,她常会想到自杀。她是如此积极而引人的女人,别人真是很难想像她会有如此深沉的沮丧。
 
   依照她的报告,四世之前,在波斯时期,她曾自杀,时当贝多因(Bedouin)游牧部落侵入她的国家。那时她是统治者的女儿,贝多因部落侵入时其酋长把她掳为人质之一。以后她又被转给酋长的副手,与他有了一个孩子。在她生了这孩子——是个女的后,就自杀了。这女儿在这些好战之徒中,吃足了苦头,开锁骨立,憔悴不堪,直到被一个巡游的宗教教师领养,方恢复了健康。
 
   报告指出,这母亲自杀,纯因强烈怨恨受制于人,以及纯为满足自己——不是为了自我防卫,或为护卫原则,或为护卫国家。报告并未给予进一步细节,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判断,她是个傲慢、蛮横、强烈自我意志的人,她宁毁灭自己,而不顾自我受到屈辱。
 
   她今世所显现的独立、自主、自足的性格相当的凸显。她在波斯那一世所犯下的罪条,很可能正是今世造成她与男人之间障碍的关键。她缺少了些柔软,无法消除那些过强的自我,或许这样就把男人吓跑了。
 
   另外很奇怪的是,今生她一直渴望要个孩子。如不是因为年老的阿姨有些难处,不然她早就会领养了一个女婴。还有一件奇怪的后遗是,她常想到自杀。自从她得到报告知道她处境的原因后,她不再认为自杀是条出路,晓得现在如不面对,将来总还是要面对的。她的另外一个报告告诉她,她仍然可以在今生盼望结婚,较晚就是;在此期间,她应尽可能帮助周遭的人。当她问到还有多久才可盼到这快乐的结局。报告说:「当你证明了你自己时,它就会来了。」在好几处地方,报告都清楚的指出,这对她是个试炼。在她问及:「为何过去五年中我完全没接触到边男人?」报告答:「这是一个试炼期,正是你此生的基本目标。」
 

    以上二例均是弃绝孩子而自杀,终导致孤寂与没有丈夫的业报。在档案中还有个第三例,是个德克萨斯(Texas)州的音乐教师,她也处于相同境遇中,也是因相同原因——自杀,时当法国宫廷时代。


◎自我毁灭必遭报

 

仅仅依据三个案例,当然不够资格就此归纳自我毁灭的一般业报后果。曼雷▪霍尔(Manly Hall)著有:《灵魂转生:必要的轮回》一书,依他的意见,通常自我毁灭的业报是:将来有个人,在求生欲望最强烈的状况下,却会弃世。在凯西档案中却无案例可以证实此一观点,但这却是个合理的推论。在凯西档案中有好几个其他案例,都是在过去世自杀,但在今生并未显其业报。这些案例的业报后果,可能在来生才会显出。

 

   今生的孤寂与无法结婚,可能起因于许多其他原因。下面的案例说明一个完全不同业缘的起因。

 

   在研读下面个案时,不禁想起王尔德(Oscar Wilde ,西元一八五四~一九零零年,爱尔兰诗人、戏剧作家)的隽语:“生命中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所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你所要的。”这种奇怪而矛盾的基本理由,在于人的拙劣判断力——印度人称它做愚昧(avidya)。那仙女让人可有三个愿望的神仙故事,常显示人作愚昧之愿,终至承受其恶果。此类故事深深地象徵两项事实:其一,大部分人并不真正知道他们人生要什么;其二,人的许多痛苦起因于他自己所作的愚蠢选择——这又起因于拙劣的判断、狭窄或现实观点、错误的自私,或短视的自我利益。

 

◎坚拒爱情的女人

 

下面的范例是有关远在亚特兰提斯时代所作的一个决定,其后果直到现代仍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约四十岁的女人,她的身材看来短壮粗重,但这大部归因于缺乏运动及错误的姿势。她的脸没有化妆,头髮从未烫过。她的衣饰也太不女性化,她对衣服的选择,完全基于方便与经济,不顾及增进她的外观。如把她交在美容师、身材教练及服饰专家手中,她可以变成一个美丽而成熟的女人。她的面貌端庄,而最特殊的,是因虔诚的信仰,她培养出一种开朗迷人的风姿。

 

   她只受过八年的教育,靠著在工厂作手工或机械性工作过活。在某一心理价值测验中,她于宗教与社会价值上得到最高分。这是可以想见的,因为她生活中主要的兴趣,是阅读宗教书籍以及积极参与某种社会服务工作。虽然如此,她却是孤单而寂寞的。她的家人没有一个能分享她的信仰,她几乎没有恋爱过。

 

   从心理学家的观点,这女人是个所谓的「男性化抗议」,或拒绝接受女人角色的显例。此种抗议,在她几乎好战的女权主义及非女性化的态度上明白显出。这在她几乎以严守清规般峻拒任何自我装饰,以及绝不想吸引男人上也明白显示。此种态度的心理机制是很有趣的,传统心理学(是指不涉灵魂转生的心理学)能解说它。但传统心理学的解决看来难以完全。我们要问,她既有女性生理的与心理的「遗传」与「环境」(传统心理学以人格为遗传与环境之产物),又为何有男性化抗议的倾向呢?她过去世的历史却提供了答案。

 

   在第一次过去世中,她是施洗约翰的近亲,因此是在一种宗教热潮的气氛中成长。这是此生宗教倾向的基础。在此之前一世,她——这一世生作男人——是早期巴勒斯坦时代的一个木工与金工工人,这似乎导致她今生呆板、实事求是的外观。在此之前,她是亚特兰提斯一个高阶的女人,一件不愉快的爱情带给她很大的痛苦与混乱。结果,「该魂体决心永不在世上再爱那些会遭致她失望与痛心的人」。这生就是她想脱除爱情圈套与冒险之决心的起点。

 

   她此生寂寞与未婚状态不是业障报偿。这里我们没看到如前述自杀案例的作用与反作用,我们所看到的,是欲望的力量让持续原则在运作。她一旦作了个决定,就对她的同胞以及与他们的关系采取坚定的态度。她以亚特兰提斯人惯有的强烈情感,决心永不允许她的感情与别人有牵扯,特别是与异性。这决定,不是出于一种心灵上的与爱情上的弃绝,乃是自我激起一种强烈意愿,不想在付出感情后被羞辱。在转世的过渡期间,她没有看到要改变态度的理由。因此现在她必须承受其决定所自然带来的一切结果,除非她改变其决心与意志。

 

   她此生是否会结婚,报告并未指出。但是至少她正朝对他人表达兴趣与感情的方向努力。因缺乏爱,她才学到爱的价值。因寂寞,她才看到她的罪——拒绝爱。

 

◎阳刚的女人

 

次一案例是有关一个深被怀疑为同性恋的女人。凯西报告中从未明白说明,但看来很可能某些同性恋案例,是由于新近性别的转换,以及几乎无可克服之异性特质的后遗。

 

   本案中的女人生于英格兰,但年幼时即来到美国。在作她的报告时,她正在美国一个大城市中从事其专业。看她外貌与姿态,她是极其男性化的。她的声音低沉像男的。她穿著像男装的衣服,有著男性化的表情与姿势,留著短头髮。她的朋友都怀疑她是同性恋者,即基于对她这些特性的观察,以及许多年来她都与一个外表与姿态都极度女性化的女人住在一起。她们是密不可分的伴侣,而一切的安排均有著同性恋的标记。

 

   她的前两世与她现在的人格最有关联。其前第二世她在英格兰,时当十字军东征时期,她是成千上万被丈夫留弃且面临自谋生路的妇女之一。这种十字军东征经验,在许多人身上留下难忘的记忆。有些女的因此就弃世独居,有些则放纵。

 

   本案中的女人,则反应出女性中罕见的魄力与将才。显然她受过许多苦难,也体认到其他处于相似状况女人的困苦,这终激起她出来,把女人组织成团体,以求相互之保障。「从那以后,该魂体对男人,尤其是熟心于动乱不安活动的男人,简直没有什么信心。怨恨、多疑以及爱审问他人的活动之倾向,就是从那一世来的。」

 

    就是在那一世,某些阳刚之气、有闯劲、积极等的素质产生于其心灵中。我们猜想这还只是其初期状况,至少在这一趟轮回中是如此,因为她的前一世在巴勒斯坦时也是女人,且报告并未提及阳刚的倾向。在十字军东征的末期,这些阳刚物质更为明显,以致下一世她就生为男人了,又生于英格兰,她(此生虽是男人,作者仍用她来代称)。是与哈得凯索(Hardcastle ,百科全书中查不到此人,猜想是移民先驱之一)一起来到美国喜欢冒险的人之一,时当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 ,西元一五八零~一六三一年,英国探险家及作家)抵美之稍后。她的名字是詹母斯*布漠纳纳(James Buhamana),她是个强盗与自由思想者,跑过东海岸各地,后来她与其他探险者进入内陆。

 

    此生我们可发现她是个男人的心灵在女人的肉体中——一个几乎像男人的肉体。如果在事实上她是同性恋者(这一点上的正确消息无法获得),此案例就令人加倍感兴趣了。但即使她不是,这情况也在心理学上有高度的重要性与价值,因为它让我们与极度重要的二极原理(Principle of Polarity)面对面。


◎阴阳两极原理
 
凯西报告中未曾用过二极这词,亦未陈述此一原理。作者在此提出它,以解说凯西报告的某些事实,你会发现:它与所有的报告资料,以及古代埃及智慧的原理,是相互吻合的。
 
   心理学家容格曾以相当篇幅,讨论每个人心灵中均有阴性与阳性,但其中之一为较强。就如身体除了己显的性器官外,也含有异性之发育未全的性器官;同样的,人的心灵中,也有属于异性而未开发、暂时搁置隐藏的潜能。容格经长年的临床观察而得到的此一心理学证据,与凯西报告对人的起源与进化所采取之立场,甚相吻合。
 
   这立场简言之是这样的:所有人类的心魂都有神性且无性别。但是,二极或二性原理,是宇宙的结构体系原理之一。当心魂陷溺于物欲时,人就与二极法则频频牵连。起初,人是自含双性的,即一灵魂之中均包含有男女两性。然后,人变成两性人。亚特兰提斯历史的最初几世纪,有不少因性能力的误用,而创造出一些奇形怪状的例子。目前两性的区分只是我们进化的一个阶段,很可能在灵魂的层次上,人是走向自含男女两性的。(译者:请读者注意,此段所述非凯西的意见,乃作者自己的想法或推论。)
 
   两极的各面,阳性与阴性,均有其典型的特质。至少在我们的文化时间里,典型的阳性与阴性特质可作如下区分:
 
   阳性——力量、进取性、积极、支配。
   阴性——顺服、消极、温柔、仁慈。
 
   假设一个灵魂,在同一文化时期中,频频地以男性或女性出现,且高度发展其性别特质,则他即有一面倒这危险。这对他自己与人间,都是个真实的危险。纳粹的理论与行为,就是一个极佳范例。纳粹的超人理想,不如说它是直阳刚之气。它强化、吹夸阳极特质的力量、强权、进取、支配、粗暴以及追求自我私利。这些特质有其地位与必要,但如未能以阴性特质的爱与自我牺牲来调和,它就变成残暴、纵欲与自我的疯狂。世界上这种恶名昭彰的可怕证例,所在多有。
 
   阳性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其过度强调必致罪恶。因此有必要以阴性美德来补足之。这种补足作用透过婚姻,将不同二性结合,而能达成。结合的每一伙伴,因对方而修正而调和。但是,光是修正仍是不够完整的。一个明显阳刚的灵魂,是无法在短短一世中靠他的配偶来调和,就可得到阴性柔面的美德,反之亦然。但是不断的转生于男人与女人间,就可提供必需而相互纠正的经验之机会。因此之故,灵魂转生原理,可再一次被视为心理学必需的新境界,唯有透过一再的转生,心灵的完整才有可能。只有这种支配与柔顺才能融合成完美的平衡,能自我控制,能登堂入室,能顺服神的旨意。
 
   这种透过性别转换而达成心魂的修正、感化,从我们才谈过的个案例上可见一斑。这魂体经过二次转生,头一次是女人,然后第二次是男人——以培养积极的男性特质。她这样做,是付出了温柔、美貌、宽谅、容忍、耐心等的代价。如再生为男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其已呈夸大的倾向。但此生她生为女性,带过来有前生不均衡发展的男人特质,意图在心灵上作修正。由于她的内在与外在的对照,即肉体内心魂的特质,相对于社会对她女性外在肉体的期待,益发显明了她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这样她缺乏阴柔特质就会愈加明显,而造成她的不自在、不安。这只会导引其心灵中的真我,寻求修正以获得平衡。允许自己变成同性恋的阳刚女人与阴柔男人,或许他们是在拒绝学习其肉体要教导他们的平衡功课。
 
   凯西档案中还有好几个其他案例,都是关于有男性化倾向的女人,这种倾向均可追溯于其不久前转生为男人的前世。虽然不久前世转生为男人致有阳刚特质的今生女人,并不必然拔除婚姻,但是,似乎常拔除生养孩子的能力。依据报告,很多生孩子有困难,或根本不能生孩子的女人,是因为她们前生才转换了性别。
 
◎寂寞是修己的良机
 
不论寂寞的业障是什么——是自杀、是决心不爱人、或是前生为异性——我们必须认清,未婚状态,像任何其他事,是个内在修养与自我转变的机会。康第德(Candide ,是法国作家伏尔泰小说《康第德》中之主角,为一天真少年)在其多彩的探险终结时,说:“还是开垦我们自己的园地吧。”当任何人发现自己陷于寂寞的荒原时,也能同样应用此一智慧于己身。
 

   想要伴侣,先要把自己变成别人想要的伴侣。想要朋友,必须对别人友善。想要有爱,必先给人爱。先涵养自己的内在,以值得别人要你,那么寂寞的人很快就会实现爱的快乐结果。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