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格动力
像精彩故事的情节,人生是因有冲突、争执,才令人觉得有趣。对原始人,冲突多半起于与 他人或大自然的争斗。当人愈来愈进化时,他的冲突也愈来愈起于内心。这种内在的争斗,在不同时代,被形容为好与坏、心与物、理智与感情、良心与冲动、或意识与潜意识等之间的对抗。
※把肉身误为真己
所有这些描述均有其真实性,然而,在灵魂重生观点中,它们并未充分解释冲突。依照此一 观点,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心魂犯了把自己认同于物质的错误,灵魂藉由物质而表达以达成进化。这种谬误的认同导致自私与疏离的行为,而这又导致业障报偿的运作。业报运作就体现于人的不良行为,使人受其挟制,而这正是人的心理痛苦烦闷的首要基本根源。人反抗那难以捉摸而自我设定之心狱挟制,就构成内在冲突的形态。
※往世带来的推力
凯西的报告很清楚地指出,还另有一个冲突的根源。我们必须记得业障有一 一种特性:报应性与持续性。其中业的持续性,能使不调和因素或推力(Urge,亦可说冲动、驱使力)从前世带过来,从而形成人内心世界冲突的另一根源。
在凯西档案中,推力的意义是:起因于过去世经验的一种冲动或冲力(Impulse)或欲望。譬如说,一个人从某过去世带来要表达音乐的推力,从另一世,教书的推力。这两种冲力在他职业选择的意识中引起相互的冲突。他应作个音乐家或作个教师?他很可能被这种不知何所从的内心争扎,折磨许多年之久,其结局可能将两种推力混合,或有乾脆都放弃而去做别的,另立人生目标,或只为求经济安全。
※未完全中和的推力→矛盾
当推力未被完全中和时,就会引起比相互冲突、激荡更困难的挣扎。譬如:某人有傲慢的推力,起因某世前生中,对被压迫民族,他拥有独断权能。在其后的转世中,他变成跛脚而贫穷的孩子,其傲慢因业障而受制,而相反的宽容和同情得以滋生。然而这中和或消除作用并不完全。结果,本是同一基本特性,却在意识中涌出二种相互矛盾的冲力。因此我们可看出其人格中有明显的矛盾,表现于交替的傲慢与容忍。此人逐渐察觉他自己的矛盾。如果能醒觉,所有的人都是 互为手足,他就会开始努力平息这种其来有自的傲慢。然而,很多人没法察觉他们自己的矛盾。
此种推力的不完全中和状态,是由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凯西档案后归纳而得。无数单一零星的线索证实此一归纳,对好些个案中的当事人,以他们的灵命报告作长期的第一手观察,也确认此一归纳。或许最明显的单一例子就是下面的个案。
※人格的矛盾到人格的整合
在此案当事人的人格中,有两个基本的人格矛盾。其第一个矛盾是,他有时爱隐居、内向、 沉默、冷漠、不喜社交、谨慎、超尘出世.,有时却又和蔼亲切、外向、豪爽、开朗、活泼、耽于声色。依照报告,这种怪异的不一致,是由于二种显着不同的前世经验所致。有一世他在英格兰一修道院作修士,这给了他不喜社交的倾向;在此之前于中古时代,他参与十字军东征,给了他外扬活泼的倾向。此生这种双重性情使很多人疏远他,因为今天他是热情洋溢的同伴,而明天却是冷漠保守,他们实在摸不清他,从而无法信赖他。
其第二个人格矛盾,看来显然起因于未完全中和的推力。在这人的某一世前生中,他曾是埃及的统治者。一种施惠者的趾高气扬、孤高而几近蔑视的优越感,均可溯因于那一世的经历。但是在接后的一世中,他居于巴勒斯坦而深受那叫耶稣的木匠的影响。受了这位伟大导师的人格感召,他养成服务公众的坚强推力以及人皆手足的坚定信念。
在此生中,这后一推力显占优势,他选择了宗教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领导工作为其生涯。他创造新模式,无止无休地努力,为众人带来亮光。他以爱心辅导助人,极为有效。然而,他不时地仍陷于埃及经验的强烈高傲中,因为这种推力,迄未被巴勒斯坦或其它后续转生经验所充分中和。他逐渐察觉这种潜藏缺失,努力要超越它,因为他知道这与他的人格理想不吻合。在力争上游的过程中,他逐渐趋向人格的整合,而非人格的崩解,他偏斜的本性,乃能逐渐朝向自我完美与服务人生的正途迈进。
===定下人生理想→调和矛盾
察觉诸如此种的矛盾,决定哪种人格倾向最需要,以及努力克服其相反面,看来是处理、对治根深蒂固的冲突之适当方式。当我们查究这类的案例时,可以清楚看到为何报告如此坚持重复劝戒:「先定下你人生的理想」。乍看之下,这话有道理,但不无老生常谈;这话是健康的,但不无像营火旁童子军的陈腔滥调。然而,经由慎思熟虑的分析后,我们发现,这劝告对成人问题的整盘合,实具无比的重要性。
一旦定下人生理想,我们就如航行有了罗盘,存于潜意识中的矛盾思想,有了调和和超越的利器。这矛盾直可视为光明与黑暗、精神与物质、或善与恶之间的争战。但如以其他与较现代化 的名词称之,这是已啓悟醒觉了的意识,与未啓悟、未赎免而仍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想念力量,二者之间的争战。
===超意识人生目标
个人以直觉(非以理性或头脑)孕育的理想,很可能反映这魂体转生的基本人生目的——也许可叫做超意识(以有别于以理性头脑之意识)的人生目标。但是,有时意识(这是指理性的意识)制定的人生目标——虽总有助于进化的最后目的——可能只是接近魂体在出生前所选择的超意识目的。(这里超意识所定的人生目标,实际上,也就是人之灵魂真我于转生前所定的人生目标,以有别于人来世间后,取得肉身,变成靠五官感知的伤我之表面意识所定的人生目标。前者才是正确的真正人生目标,后者则常是肉体伪我之私心所扭曲的错误人生目标。)
超意识所设定的人生目标,是人生至要和统合的原则,它才能合理解释所有外在的事情与人格的表面意图。如果此一观点能被充分接受,则人生传记的写作就可以变得更精微深刻,更具意义了。传记作家就可不仅仅记载现世人生之正确纪事,或只描绘表面看来之人格种种,他的主要工作会是,去发现当事人超意识与此生意识的人生目标。他的次要工作则是,魂体即选择了人生目标,那就要藉此而追溯其汇聚此生之各种业力。研究前世各生带来之冲力的相互作用,可解释当事人 性格上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当然,如果传记作家没有超视能力的协助,他就需要以当事人之人生种种资料为基础,而以直觉获得这些要素。「他也必须对业障原则有充分的了解,就如本书前所概述。
前述有关传记作家与其工作的概述,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心理治疗医师和其他人格分析与辅导有关之人员。不过,要把相信灵魂再生者所构思的魂体之超意识人生目标,与心理分析所构思的潜意识人生目标作一区别,是属至要。为使此一区别明白清楚,或许用个假设的个案作例子。
假设有个女的,由于精神崩溃而去看心理医生。经过分析、治疗,医生发现,这女人一生中都想要支配控制别人。在爱之切的藉口下,她对先生与四个孩子颇为霸道。但是,现在她先生死了,四个长大的孩子不愿再被控制,她视孩子们的独立自主态度是种无情的忘恩负义,她感到自己被虐待了,不被需要、寂寞,而活得没意思了。
分析医生找出她婴儿时或儿童期有某些事,让她缺乏安全感,以致她长大后总想获得力量以控制别人。在知道了她一生在潜意识里不知不觉都以此为目标,医生建议她不要再费力去想控制她的孩子与他人,而要奉献自己于什么慈善公益活动,让别人也有自我实现的自由。有生以来,第一次这女人看到她下意识作为之真相,她接受了医生的分析,遵从了他的建议,克服了一度威胁她的精神病状。
现在再从相信灵魂重生者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例子。此种解说的主要差别在,我们认为这事比婴儿期有更深远的起因。我们推论这女子,在某前生中曾经历过超越别人之上的大权。她若不是居于权威的高位而怀思重建她的权威,就是屈居低位而怨恨而决心争取能控制他人之地位。不论何者,她从前生确实带来专横的霸气。这或许是个下意识的推力,下意识的人生目标,但这与灵魂转生观点所构思的超意识人生目标不尽相同。
这女子在转生前预期的总体目标很可能是:做到不视别人为己所有或不视别人为己之走狗,或学到待人如己的功课。她孩子们的反叛,在她的小世界中推翻她的霸政,以及精神崩渍等事情,都在预定的人生计画之内,这样,她才会学到克服想控制别人的强劲推力。
相信灵魂重生者的心理分析之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分析,在于认为所有的人生经历,均是永恒真我(Over-soul),在投生前所作的人生计画。如果世人能从其种种人生境遇,学到该学的功课而无抗逆之心,绝不会崩溃的,而崩溃之导致,乃是要人在自我全然的垮台中,消解掉人格中的顽强执着(即凭一己私意硬要这样或那样),随之其行为就能与永恒真我的人生预定计画一致。
心理分析所想像的潜意识人生目标,通常是自我(Ego)为了自己想像的不安全感,或自己保存(Self-Preservation,即自以为常受威胁,生怕有所失,而生出的保存保护自己所已有的一切之想念与行为)而衍生的自私和唯物(只顾及属世的想占有的人、财、物等)为目的,而超意识人生目标,则是非唯物的,因为它只关切获得心灵优质以及学到心灵功课。如果人逐渐知道其转生的目抓,则其此生意识的人生目标舆超意识的目标就变得一样,那么进步就可快多了,因为人会对其人生的敎育性经历减少很多内在的抗拒。
在潜意识中深藏又常含矛盾,且我们须力除其弊的推力,在灵魂转生心理学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此概念有几个重要含义,可更清楚说明今日心理学的好几个问题。其中之一是:它能对双重与多重人格(Dual & Multiple personality)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答案。
由于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公元一八五〇~一八九四,英国作家,曾作有《化身博士》,写一个画善夜恶的双重人格人物)广为流传的传奇性故事《杰克尔博士与海德先生》(Dr. Jekyll I Mr. Hyde,我国有译为《化身博士》),双重人格可说早已广为众知,少有人知的则是,不仅双重,而且三重与多重人格的案例,在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的记录中却是屡见不鲜,而且,更有进者,很多人格的变易,几乎就如化身博士之从一种人格变成一完全不同人格一样。一流的欧美心理学家对这问题虽深感兴趣,但从未有肯定的解答。
此类变态,在凯西档案中并无直接案例可寻,因此无法肯定凯西会如何解说此种状况。然而,鉴于所有其他凯西资料,有二种可能可解释此种人格的变易。其一:被一个或依次被多个无形的魂体(Discarnate Entities)所暂居(Possession);其二:是个人前生人格记忆之异常出现。我们之所以提到前者之可能性,乃因在档案中有好几个心理变态的案例,凯西将之归因于鬼灵(Spirit)的占据。虽然这些案例均是部分与单一占据,却没有证据显示是全盘与多重占据。后一可能性——即前生记忆之再现——意味前生带来之推力延伸及于下一世的现象。
===性格特征的解释
往世推力概念的第二个重要含义,与心理学所谓的「性格特征」(Specificity of Traits)有关。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性格是很明确特定的,而非通泛笼统的。替如说,我们知道,诚实,不是个绝对、通泛的优质,而是集合好些不同特性的德行。诚实,当然是个正当的道德概念,但当它被人用以诠释人的实际行为时,它不是单一概括性的。它有有关于金钱方面的诚实,有关于考试方面的诚实,有关于游戏方面的诚实,有关于谈话方面的诚实,有关于个人关系方面的诚实,以及许多分属个别状况的诚实,而没人有一种单一绝对的诚实。
心理学家对此种特定诚实的反应的解释是:人对特殊情境的反应,是受父母与老师的教导、训练,他因此经历的满意或失望,形成了他来日对同样事情反应的模式。这是个合理的解释,也使得存于我们内在的品质其不一致性易于了解。
然而,依据灵魂转生原理,性格的特征,不仅仅由于人此生在被塑造时期产生的满意或失望,也于许多次过去世转生,而累积了有教育性的经验。人很可能在金钱有关的诚实上已经学到了很彻底的教训——或许是经由一次不诚实行为被发现且被公佈所带来的羞辱经历——而在人际关系上的诚实尚未学到。人也可能已学到对人尊重的功课,却仍未学到对动物尊重的功课。
此种人品的多变性是很普遍的,用灵魂转生的心理说法最能解说它。举例言之,一个很诚心善意的青年人,可能深切关心世界和平以及普遍的社会正义。当有朋友在激辩后,说他的本性基本上是很冷酷的,他变得甚为愤怒。他一点也不相信朋友的指责,进而轻视指责的人。但是,几个月后,一连串的遭遇使得他了解到,事实上在他的本性中,确有某些他过去未曾察觉到的冷酷,且每每在决心要压抑别人意见时明白显出。这种突来的自我认识使他颇为震惊,他不能了解,他的追求理想与对全人类的仁善之心,竟共存着对某些特定人的霸道与冷酷敌意。确实,他开始疑惑:他是否如他敌对的人所称基本上是个冷酷的人,是否他所有的理想事情都是自我欺骗的伤善。
或者让我们拿一个总认为自己很慷概的富有妇女作例子。当她突然发现:她对于物质的东西诸如食物、衣饰、金钱、或其个人所有物等十分的慷慨,但是她对于别人行为的批评、论断却十分不慷慨时,她在惊讶之余,良心不安油然而生。
===痛省有利于成长
诸如此类的发现,在心理成熟的人中是很普遍的,也很令他们困扰。它动摇了自信,使我们怀凝自已的正直性,甚至不再努力。这种自我反省之痛,无疑是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要知道,我们本性的多变,是因我们灵魂在过去不同的经验所致。有了这种认识,可助我们驱除焦虑。如我们接受这种认知,我们就能不动感情地看待这些不一致,并进而冷静地了解:我们有能力去整合,事实上,人生的痛苦历练,就是为要带来此种整合。在灵魂的各式各样境遇中,我们终必学得所有的优点。然而,我们不能期待一下子做好每一件事,学校一周上课五天,一年上九个月,不是没原因的,同样,我们需要许多许多世人生,以赎救那内在于己而未被赎救的。
这些在我们内里的倾向,应该依心理学专门名词叫它做特性(Traits)或驱使力(Drives),或依凯西报告的专门名词叫推力(Urges),不是最重要的,虽然推力这词或许更能生动地描述所涉及的推进力量。当彻底了解推力的多变性、其相互的对立、或其相互抵销后,则自我了解(Self-understanding)和了解别人就会大大地改进。
===罪欲得赎免,必先改变心、意识
过去世推力的认知,还会引起另一个含义,这与所谓的天真的幻念(Illusion of Innocence)有关。千百年来,人类关切纯真(Innocence)与原罪(original sin)。很多哲学家全神贯注于婴儿的本性——是生来就是善的,或生来就是恶的。柏拉图认为婴儿的心充满了往世生存的回忆;洛克(John Locke, 公元一八三三~一八八八,英国哲学家)认为婴儿的心像一张白纸,写下感官印象,而终成为概念。基督教神学家认为所有的婴儿均沾染了亚当和夏娃(Adam & Eve,旧约圣经中上帝所造人类的男女始祖)的原罪,而唯圣恩(指上帝差遣耶稣来到世上为世人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才能赎罪。
依灵魂转生的观点,当然所有的人,生时即遗有罪(或说有业,或有业缘、或罪业),但这是他们自己自有的,而非亚当与夏娃寓意的原罪。罪,起因于我们早先自我的行为,其赎罪,无法以浸礼(或叫受洗)或任何其它宗教的仪式达成。这些仪式当然有它们象徵的价値与目的,但无法替代意识的改变。(罪先由心或意识引起,要罪得赦免,需先改变心或意识。再受洗礼或任何仪式,却不改变其心其意识是没用的,想这是作者在此欲表达的。)
===严惩,人才会不忘悔改
赫克斯里(AldgsL. Huxley,公元一八九四~一九六三,英国小说家及批评家)讲述彼得▪克雷佛(Peter claver)这十七世纪西班牙修士圣徒,奉献其一生服务那些从非洲来而遭非人待遇的黑人,他如何劝诫黑奴去思考他们自己的罪。这种劝诫看来显然离题了,「然而,」就如赫克斯里所说,「彼得▪克雷佛很可能是对的。……对在坚认:不论处于什么境遇,『懈于为善』之罪行,必须改正;对在相信:要严厉惩罚,人才不忘提醒自己的缺失,这是正确的。」(这与我国孟子的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中国人说「痛改」,痛了才会改,不痛,人是很难改的,真是对极了。)
赫克斯里在这里碰触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我们叫做纯真的幻象。我们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受到过于严厉的惩罚与虐待。我们都相信自己是无辜的好人。少部分可能是由于天生的自以为是,大部分是因为我们一直浴于遗忘之河。由于大自然的仁慈天意,我们罪恶的过去一直被隐匿而不显(如果上天让我们不忘记一切过去的事,我们会受不了。)。
===人的内心隐藏了很多的罪过
「我一向对人很好,」我们听到一个女的在抱怨,「然而看看人家对我如何。人们真是忘恩负义啊!」是呀——我们可能回答——你在此生对人很好,因为你了解,早年即无美貌,你唯一赢得男人青睐的方法是经由友善的言行。但是,你必须了解这只是你新长成的美德。看看你过去世,长得漂亮,却骄奢淫逸,你正在收获那时所种的果。人们对你现在的对待,并不证明人类是忘恩负义的,它仅是你过去对待别人的方式反射回自己而已。你一生都在种无花果,但一直在收成前生所种的蓟草(一种多年生草)。最后生命季节到时,自会带来你现在在种的无花果,同时,接纳蓟草为你当得的收成,而且勇敢地继续播种无花果吧。
一个敏察人类性格的人,能看到在内心的何处是浅滩,何处是人所难以察觉的危险深处。有些人有隐藏的憎恨,或有想控制他人的暴虐欲望,或有寒若冰霜的冷漠。人易受欺受骗于自己的青春、美丽、财富、头脑好、感官的满足、功成名就、或谦恭有礼,却茫然无知于可能隐匿其中的罪恶,但是,当据以自持的外在屏障动摇和摧毁后,那些内里隐匿的东西就会显扬出来,引致状况,逼使你寻求补救、改善。
当痛苦的遭遇来了,人不自禁抱怨,我从来没做什么,我不该遭此。但这种无知仅是个幻觉,他的逻辑之不合理,就如那个被控以谋杀其父母的法国人,虽承认其罪,但看在他是个孤儿的分上恳求宽宥。那抱怨的人不承认自己犯错,因为他真的不知道什么错,这就如这法国人以成了孤儿为由而求赦罪。然而,确实是他自己的错造成他的现状的。一定是犯了某些罪或某些缺失,不然不幸怎会降临我身?因为坏事不会临到一个人,除非他内心里已有某些隐匿的邪恶而引致的(原文为Vibratorily Attracted,应是同类相聚之故,虽五官感知不到,但确实存在,就如人不能感知传染性感冒病菌,但它确实存在而能感染人一样)。
人世的仓桑无常——管它是明显的外在灾难如战争、瘟疫或洪水,还是隐藏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其目的是要敎育人作性格上的转换改进。当心理学家承认这种人生沧桑的教育目的,使灵魂在进化之螺旋梯上盘旋而上,心理学就可大步向前。
同样的,宗教的实践----无论是教士、牧师、拉比(Rabbi,犹太教教师)、婆罗门(印度四阶级中之最高者)等,应该对人生的内在与外在,会造成人之性格改变的各种动力,有彻底的了解。如绝望中的人渴问他们人生悲剧的意义时,他们就能以很科学的论点,给予安慰与鼓励,给予如代数公式般的清晰而准确的解说,给予如山头上落日的壮丽景观。